在11月3日至5日于長沙舉行的2007中國商標節上,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一位負責人表示,近幾年我國不斷加大對綠色食品獲證產品質量的監督抽查力度,綠色食品質量控制體系逐漸完善并更加可靠,按綠色食品標準檢驗,產品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而此前由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中國食品質量安全狀況》白皮書顯示,近幾年我國綠色食品市場占有率穩步提高,出口更是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長,已得到40多個貿易國的認可。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綠色食品不管是在數量和市場規模方面,還是在質量效益方面均取得了實質性的進步,實現產業化發展的良好基礎正在逐步形成。不過,從1989年開始實施綠色食品認證算起,我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時間還太短,我國現有能為綠色食品提供原料的耕地面積還太少,農產品“綠色”覆蓋率也太低,相比于發達國家依托于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等形成的生態食品、有機食品等現代產業,我國與之內涵基本一致的綠色農業和綠色食品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現代化程度也還較低。與此同時,在部分產品類別中,不嚴格執行綠色食品標準等問題也在一些獲證企業中存在。由此看來,在開創了綠色食品產業的基礎上,使其更快地走上產業化、規模化、規范化和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依然任重道遠。
因此,各級政府部門應高度重視綠色食品生產,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應采取實際而有效的政策措施,從財政資金、科技投入、價格保護等方面扶植綠色食品發展;建立政策激勵機制,對綠色食品生產企業給予政策優惠,重點扶持有實力和科技含量高的生產企業,加快生產和開發高、精、尖的綠色食品,通過規模效應帶動綠色食品發展,使綠色食品生產者的利益得到保障,從而解決綠色食品生產者的成本和收益不對等的矛盾,提高企業生產和發展綠色食品的積極性。
國家還要加大對科研部門的支持力度,在項目立項和資金支持上做適當傾斜,鼓勵科研部門加快研制出更多的綠色技術和生產資料,滿足綠色食品生產需要。同時,加大對發展綠色食品的科技投入力度,加強對管理者、科技人員及生產者的技術培訓;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作為發展綠色食品的技術依托單位,以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解決我國綠色食品發展中的高科技需求與低科技投入的矛盾。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國綠色食品標準體系建設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現有體系同整個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的關系有待協調和理順;綠色食品標準與國際有機食品標準互認的程序需抓緊實施;許多產品因沒有標準而得不到開發;無公害食品、生態食品等相關概念的興起,使消費者對綠色食品標準認識不到位等。同時,國外綠色壁壘對中國出口貿易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這種新形勢對綠色食品的標準建設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標準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并把它列為這幾年工作的重點,根據國際市場的要求,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各相關部門要密切合作,抓緊綠色食品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和質量監督,以推動綠色食品產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