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沒有登上世界舞臺之前,利益就已經客觀存在了。植物世界爭奪陽光和水分,動物世界的殘殺,莫不是“利益”二字鬧騰的。人類出現后,可以通過語言把各自的利益公開化。利益世界沒有“共產主義”,捍衛利益成了立法者必須首先考慮的大事。然而,什么樣的利益該受保護,什么樣的利益不該受保護,從來沒有明確的界限。世界有個共識,這就是承認存在特殊利益。譬如,國家利益中的某些成分,需要受法律的特殊優待。《保密法》,其實就是國家利益的保護神。在現實生活中,有些部門嘗到了涉密的好處,凡是涉密的東西,對涉密部門來說,好比擁有品嘗“密油”的特權。時間久了,難免把不屬于秘密的東西,也給貼上秘密的標簽。這樣的“秘密”,也就是內部自由之意。至于是不是濫用秘密,外人很難知曉。
8月22日,記者獲悉,今年外交部將不會公開“三公”經費。對于不公開的原因,外交部給出的解釋是涉及國家秘密。截至8月9日,在98個中央部門中,只有外交部、國務院港澳辦和僑辦尚未公布“三公”經費,其余95個部門均已公開。(《新京報》8月23日報道)
對于輿論要求公布“三公”經費的呼聲,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頒布三年后,總算千呼萬喚始出來。即便如此,仍有個別“釘子戶”。玩慣了語言文字游戲,外交部的推諉用語也頗耐人尋味。“今年……將不公開”,簡短的話語里,模棱兩可的東西太多。稍微解剖一下這句話的語義:“今年”、“不公開”,潛臺詞是明年或會公開。我就納悶了,真正的國家秘密,絕不會朝令夕改,今天是涉密的事項,明年就成了“棄婦”,玩膩了就給扔掉了。既然明年有可能公開的東西,今年一定能公開。如果不公開,說明拒絕公開者的主觀意愿存在問題。要求公開“三公”經費,不是突然的通知,既然那么多中央部委可以公開,消息靈通的外交部,豈能新近才知道?如果早知道而拒不公開,說明看到其它部委公開有點手足無措,只好以模糊用語說明年可能會公開吧。繼續解剖外交部的托詞。這句話里還有個“將”,這個時間詞和“今年”大不一樣,它表明的是一種虛擬的態度,很不確定。言外之意,假如上面硬著要求公開“三公”經費,也未嘗不能公開。如此語言游戲,是高中文化水平的讀者都可以懂得的東西,拿來搪塞媒體,豈不是漠視公眾的智商?
還有個問題,外交部的三公經費究竟是不是國家秘密。按照新的《保密法》規定:“外交和外事活動中的秘密事項以及對外承擔保密義務的秘密事項”屬于國家秘密。法律條文沒有歧義,外交部的某些活動屬于國家秘密,不屬于秘密事項的自然不是國家秘密。外交部不是國家安全部,它是公開的外事服務機構,外交部經常性的部務開支不受《保密法》的保護,須受《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約束。以局部事項保密擴大到全部事項保密,這是在玩邏輯上的偷換概念游戲。這種游戲,對外也禮貌,對內使用就是不尊重公眾的合理訴求。港澳辦和僑辦,其保密事項無法與外交部相提并論,也拒絕公開,顯然是在觀望外交部了。
國家秘密捍衛的是國家利益,有的部門以國家秘密為借口逃避社會監督,無疑是在揩國家秘密的油水。如此“揩密油”,職能部門還是少擦抹為妙。
來源:正點網
聲明: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